关于陆蠡故居设计思考
2025/9/3
浏览:104
作者:卓色品牌
陆蠡故居设计思考与策划
陆蠡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家和翻译家,其故居的设计应超越单纯的建筑修复,转而聚焦于“精神场域”的营造。设计核心在于通过空间叙事,将文学气质、人文精神与在地记忆融为一体,打造一座“可阅读、可感知、可沉思”的文化故居。
一、立意:以文心为魂,重塑“寂静中的光芒”
陆蠡的文字质朴深邃、充满哲思,设计应避免喧闹的展示手法,而是以“低调、含蓄、温暖”为基调。建筑修复遵循“修旧如旧”原则,保留浙派民居的木结构、灰瓦与白墙,但通过细微的空间干预——如天光井、镂空花窗、狭长廊道——塑造光与影的对话,隐喻陆蠡作品中“于细微处见真理”的文学特质。
二、空间叙事:从“实”到“虚”的沉浸体验
故居陈列摒弃传统线性展陈,采用“场景化”与“碎片化”并置的策略:
实物层:书桌、手稿、译本等文物以“低存在感”的方式融入生活场景,避免玻璃展柜的隔阂感;
精神层:通过声景设计(朗读音频、雨声背景音)、 quotations 镂刻于墙面或地面,引导参观者沉静阅读;
互动层:设置“翻译工作室”体验区, visitors 可尝试翻译陆蠡代表作《囚绿记》的片段,体会文字转换中的情感张力。
三、庭院与自然:文学意象的在地转译
陆蠡散文常以草木喻人生,庭院设计成为重点。栽种青藤、翠竹、古槐等植物,再现《竹刀》《囚绿记》中的自然意象。一角庭院特意保留“破墙残垣”的痕迹,与新生植物形成对比,隐喻战火年代中文化生命的坚韧。
四、功能延伸:当代文化客厅
故居不应仅是纪念空间,更应成为激活本地文化的触点:
定期举办文学沙龙、翻译工作坊,吸引年轻群体;
开发“陆蠡文学地图”,联动周边老街、书店形成文化漫游路线;
数字档案库提供手稿数字化查阅,延伸传播边界。


陆蠡故居的设计,本质是一场“与沉默对话”的实践。它不追求宏大的视觉冲击,而是以谦逊、细腻的空间语言,唤醒访客对文学、人格与历史的敬畏——正如陆蠡所说:“我不愿只是被纪念,而是希望有人因我的文字获得力量。”
图片来源于网络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