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视这四大要点,能让医院导视系统设计更具人性化
2025/9/18
浏览:60
作者:卓色品牌
要点一:清晰精准的信息层级
这是导视系统的基石。信息混乱是医院里最让人头疼的问题。
分级传达: 将信息科学地分为全局、区域、定位三级。
全局级(我去哪?): 设置在医院主入口、大厅等关键节点,通常是大型总索引图,清晰展示整个医院各大楼、科室的宏观布局,让患者第一时间确立方向。
区域级(怎么走?): 设置在走廊、楼梯口、电梯厅等分流点,指引通往具体科室、诊室的方向。多用箭头和距离提示(如“前方50米”)。
定位级(到了吗?): 设置在具体房间门口,如“内科门诊103”、“采血室”,用于最终确认目的地。
化繁为简: 使用最简洁、通用的语言和图标。避免使用过多的医学专业术语(如“耳鼻喉科”比“耳鼻咽喉头颈外科”更易懂),多采用“收费/挂号”、“药房”、“卫生间”等直白词汇。国际通用图标能有效跨越语言障碍。
要点二:无缝衔接的动线规划
导视系统必须与患者的实际就医流程紧密结合,预判他们的每一步需求。
流程导向: 设计应遵循经典就医流程:挂号/收费 → 候诊 → 就诊 → 检查/化验 → 取药 → 离院。在每个环节结束时,都能清晰地看到下一个环节的指引,形成一条无缝的“导引链”,避免患者像无头苍蝇一样折返跑。
痛点预判: 在容易迷路或产生困惑的节点加强引导,例如:
电梯内外的楼层索引必须极其清晰。
在长长的走廊中,设置重复的、确认性的指示牌,减轻患者的焦虑感(“您正在前往放射科的路上”)。
为急诊、儿科、发热门诊等特殊区域设置独立、醒目的流线指引,实现人群分流。
要点三:友好易懂的视觉传达
视觉设计直接影响到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舒适度。
色彩系统: 建立一套规范的色彩编码系统。例如:蓝色代表门诊区、绿色代表医技检查区、黄色代表急诊区、粉色代表产科/儿科。通过色彩的大面积应用,患者即使看不清文字,也能通过颜色感知自己所在的区域。
字体与对比: 使用清晰、无衬线的字体(如黑体),保证中英文对照。背景色与文字颜色必须有足够高的对比度(如白底蓝字、白底黑字),确保老年人、视力不佳者也能轻松辨认。
版式设计: 排版要留有充足的“呼吸空间”,避免信息过载。最重要的信息(如目的地名称、箭头)应处于最突出的位置。
无障碍设计:
盲道与盲文: 盲道应顺畅地引导至主要服务点,关键指示牌上配备盲文标识。
轮椅使用者: 指示牌的高度要兼顾站立和坐轮椅者的视线高度。
听觉障碍: 在叫号系统等环节,配合清晰的视觉显示屏。
多语言考虑: 在国际化城市或外资医院,需配备主要外语(如英语、日语、韩语)标识。
情感化细节:
在儿童区域,可以采用卡通化的设计、更低的悬挂高度、更温暖的色彩,减轻孩子的恐惧感。
在候诊区等需要等待的地方,可以设置电子屏,实时显示排队信息和预计等待时间,有效管理预期,缓解焦虑。
指示牌的材料、边角处理应圆润安全,灯光柔和不宜过刺眼。
总结
一个成功的医院导视系统,是信息科学、空间规划、视觉设计和人文心理学的完美结合。它“于无声处见真情”,通过清晰、连贯、友好且充满关怀的指引,默默地为患者扫除障碍,减轻精神压力,让复杂的医疗环境变得可亲、可近、可循。
最终,一个具人性化的导视系统,提升的不仅是就医效率,更是整个医院的品牌形象和服务温度,是现代化医院智慧与关怀的重要体现。
这是导视系统的基石。信息混乱是医院里最让人头疼的问题。
分级传达: 将信息科学地分为全局、区域、定位三级。
全局级(我去哪?): 设置在医院主入口、大厅等关键节点,通常是大型总索引图,清晰展示整个医院各大楼、科室的宏观布局,让患者第一时间确立方向。
区域级(怎么走?): 设置在走廊、楼梯口、电梯厅等分流点,指引通往具体科室、诊室的方向。多用箭头和距离提示(如“前方50米”)。
定位级(到了吗?): 设置在具体房间门口,如“内科门诊103”、“采血室”,用于最终确认目的地。
化繁为简: 使用最简洁、通用的语言和图标。避免使用过多的医学专业术语(如“耳鼻喉科”比“耳鼻咽喉头颈外科”更易懂),多采用“收费/挂号”、“药房”、“卫生间”等直白词汇。国际通用图标能有效跨越语言障碍。
要点二:无缝衔接的动线规划
导视系统必须与患者的实际就医流程紧密结合,预判他们的每一步需求。
流程导向: 设计应遵循经典就医流程:挂号/收费 → 候诊 → 就诊 → 检查/化验 → 取药 → 离院。在每个环节结束时,都能清晰地看到下一个环节的指引,形成一条无缝的“导引链”,避免患者像无头苍蝇一样折返跑。
痛点预判: 在容易迷路或产生困惑的节点加强引导,例如:
电梯内外的楼层索引必须极其清晰。
在长长的走廊中,设置重复的、确认性的指示牌,减轻患者的焦虑感(“您正在前往放射科的路上”)。
为急诊、儿科、发热门诊等特殊区域设置独立、醒目的流线指引,实现人群分流。
要点三:友好易懂的视觉传达
视觉设计直接影响到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舒适度。
色彩系统: 建立一套规范的色彩编码系统。例如:蓝色代表门诊区、绿色代表医技检查区、黄色代表急诊区、粉色代表产科/儿科。通过色彩的大面积应用,患者即使看不清文字,也能通过颜色感知自己所在的区域。
字体与对比: 使用清晰、无衬线的字体(如黑体),保证中英文对照。背景色与文字颜色必须有足够高的对比度(如白底蓝字、白底黑字),确保老年人、视力不佳者也能轻松辨认。
版式设计: 排版要留有充足的“呼吸空间”,避免信息过载。最重要的信息(如目的地名称、箭头)应处于最突出的位置。
要点四:包容性的人文关怀
这是衡量导视系统是否真正“人性化”的最高标准,关注所有人群的特殊需求。无障碍设计:
盲道与盲文: 盲道应顺畅地引导至主要服务点,关键指示牌上配备盲文标识。
轮椅使用者: 指示牌的高度要兼顾站立和坐轮椅者的视线高度。
听觉障碍: 在叫号系统等环节,配合清晰的视觉显示屏。
多语言考虑: 在国际化城市或外资医院,需配备主要外语(如英语、日语、韩语)标识。
情感化细节:
在儿童区域,可以采用卡通化的设计、更低的悬挂高度、更温暖的色彩,减轻孩子的恐惧感。
在候诊区等需要等待的地方,可以设置电子屏,实时显示排队信息和预计等待时间,有效管理预期,缓解焦虑。
指示牌的材料、边角处理应圆润安全,灯光柔和不宜过刺眼。
总结
一个成功的医院导视系统,是信息科学、空间规划、视觉设计和人文心理学的完美结合。它“于无声处见真情”,通过清晰、连贯、友好且充满关怀的指引,默默地为患者扫除障碍,减轻精神压力,让复杂的医疗环境变得可亲、可近、可循。
最终,一个具人性化的导视系统,提升的不仅是就医效率,更是整个医院的品牌形象和服务温度,是现代化医院智慧与关怀的重要体现。

